文:郑云峰丨来自微信公众号“渡过”(ID:zhangjinzaibeijing)
有一个“哭婆婆笑婆婆”的故事:
从前,有一个老婆婆,整天哭个不停。原来,她有两个女儿,大女儿嫁给了卖布鞋的,二女儿嫁给了卖雨伞的。每当天下雨,老婆婆发愁卖大女婿卖不出布鞋;而当天气晴朗,又发愁二女婿卖不出雨伞。
有个人就给她出了个主意:“下雨时,你去卖伞的女婿家帮着卖雨伞;天晴时,你到卖布鞋的女婿家帮着卖布鞋。”
后来,哭婆婆雨天去卖雨伞的女婿家,天晴时去卖布鞋的女婿家,每天笑得合不拢嘴,从此变成了笑婆婆。
听到这里,抑郁症患者想必感同身受——这个故事是“认知调整”的活教材。
情绪决定认知,抑郁总是负面
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,关键是我们怎么看——这个“怎么看”就叫认知。
认知从何而来?这个问题非常复杂,可以确定的是,情绪决定认知,认知决定行为。人是感性的动物,情绪随境波动是天性,认知随之趋于主动积极或是被动消极,都是正常的。可是有一部分人,更容易受到生活中负面事件的影响,长时间沉溺于悲观情绪中,甚至到了主动负性思维的程度,这就是抑郁、焦虑等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。
抑郁症患者的共同特征是:当抑郁发作时,他(她)总是很难避免陷入负面认知中。自己的过往,生活中的一切,都无一例外进行负面解读:好的事情,一定能从中挑出不好的方面;坏的事情,更是变本加厉被解读成更坏。
负面思维的害处不言而喻。
有的人意识到危害,避免在情绪影响下做出什么决定;而有的人,反反复复被情绪左右,屡次犯错。
神经可塑性缺失导致负面思维
为什么抑郁症患者总是不断陷入负面思维中?这是神经可塑性缺失造成的。
神经可塑性是学习和记忆的基础,特指大脑神经的应变功能,包括一套神经系统保持稳态的负反馈机制。如果神经可塑性被破坏,则思维可能陷入僵化、固执、刚愎自用、停滞不前的状态。
那么,如何避免神经可塑性被破坏?这就要引入“应激”这个概念。
所谓“应激”,是指能使动物或人感到不愉快,并对机体产生行为和生理影响的外部刺激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经常会遇到各种“应激”,影响大脑中神经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,干扰认知过程,最终影响到人类的健康生活。
最常见的心理应激是慢性或超强的负性事件冲击,一般称之为压力。当压力出现,各种各样的应激信号对大脑的不同结构产生影响,引发不同的生理反应,并指挥人体作出应对。
如果神经可塑性被损伤,人体抵抗应激的通路被破坏,负性事件就会导致认知功能受损——这就是当事人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负面情绪中的生物学原因。
长此以往,当事人从思维能力到学习能力,再到社会适应能力,都可能遭到广泛损伤,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。
故此,从精神医学角度来说,调整神经可塑性,避免应激对神经可塑性的破坏,使得神经系统的负反馈机能能够保持完好以抵抗应激,是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的重要方向。
情绪决定认知,认知决定行为。世界是你内在自我的一个反映,生命可以是一座玫瑰花园,或尘世的地狱,往往决定于你的心态。
因此调整心态十分重要。
只要你愿意,问题总是可以转移到别的方向;对于那些无法看到魔鬼的人,魔鬼就不存在。